媒體中心
news Center
電泳涂裝"L效應"大揭秘:是誰讓涂層"溜"走了?
時間:2025-07-08
電泳涂裝中的L效應,是指在電泳涂裝過程中,工件平面和立面的漆膜外觀存在差異的一種現象。具體表現為工件平面位置的漆膜相對立面而言,光澤度較低,膜面較為粗糙,同時存在膜厚不均、顆粒雜質、流平性差等問題。這種效應的產生,不僅影響了工件的美觀度,還可能對工件的防護性能產生不良影響。以下將對L效應產生的原因及相應解決措施進行詳細闡述。 . ①前端:前處理 1. 脫脂效果差、潤濕不足,存在顆粒、灰塵、氣泡,輕則形成凹坑,重則露出底材; 2. 磷化膜粗糙,導致漆膜流平粗糙,光澤降低; 3. 磷化渣過多,存在顆粒; 4. 前處理帶液,入槽前水洗不凈會導致雜質增多,形成顆粒。 . ②中端:槽液 1. 顏基比失調,顏基比偏高,導致色漿沉降,顆粒增多; 2. pH值失調,偏高導致潤濕差,偏低引起返溶,平面溶解導致膜厚變薄,形成垂直面與平面的膜厚差異; 3. 溶劑含量偏低,導致成膜差、潤濕不足,輕則形成凹坑,重則露出底材; 4. 生成細菌,顆粒增多; 5. 循環流量不足導致槽液沉降,顆粒增多; 6. 陽極系統差,陽極膜堵膜、導電性差、陽極管/板腐蝕造成電場不均勻; 7. 電導率高,導致成膜速率不一致、槽液老化引起樹脂失效,色漿易沉淀,擊穿起泡。 . ③后端 1. UF槽: 1)浮漆沖洗不凈會造成花斑、流痕、顆粒; 2)pH值低引起返溶導致膜厚變薄,形成垂直面與平面的膜厚差異; 2. 瀝水區+烘箱:灰塵等雜質落下導致顆粒產生,鼓風不均勻導致爐溫差造成工件整體光澤不均勻。 ①前端:前處理 1. 適當增加前處理液濃度和溫度; 2. 調整磷化液相關參數; 3. 清除磷化渣; 4. 勤換水或增加溢流。 . ②中端:槽液 1. 補加乳液; 2. 加酸、排超濾、排陽極液; 3. 增加溶劑; 4. 殺菌、沉淀、倒槽; 5. 加大循環量、檢查噴嘴; 6. 排查是否堵膜(殺菌)、抽出陽極管/板檢查有無腐蝕; 7. 排超濾、降低電導率、補加新漆。 . ③后端 1. UF槽: 1)檢查噴嘴是否堵塞、勤換水或增加溢流(浸泡槽); 2)排超濾或排陽極液; 2. 盡量保持環境整潔,檢查鼓風是否均勻,測定烘箱爐溫曲線,定期清掃烘箱。 . 綜上所述,L效應是電泳涂裝過程中常見的一種漆膜缺陷。通過加強對前處理、槽液的管理以及采取其他輔助措施,可以有效地解決L效應問題。這些措施的實施不僅可以提高電泳涂裝的生產效率和質量穩定性,還能為工件提供更好的防護性能和美觀度。